close

美不是一件嚴肅的事,但絕對不是草率。而是一種自在的方式
美,羊大為美。 從說文解字來的。
日本有個學者將「美」解釋為「古時候的人吃羊肉,味蕾上的感動,就叫做美。」
但很多中國學者認為這樣的解釋過於低俗,而康德也說:「美應該是精神層面的。」
然而,品味、品嚐、品牌、詩品、畫品等等,都用到了「品」這個字
品,有三個口

蔣勳認為:知識是一種負擔,而美是一種智慧,美是貼近生命的態度
他問了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我們要知識?為什麼要偽裝?」
對於我們來說,有許多的知識都是平面的,不是立體的,
我們的知識大部分由資訊得來,看過,然後記起來,這只能算是知道,絕對不是「體會」
體會,用感官去感覺。 嗅覺、味覺、觸覺、聽覺、視覺
對我們來說,視覺(或許加上聽覺)已經用得夠多了,但嗅覺、味覺、觸覺明顯不足
走在校園中,我們能聞出早晚味道的不同嗎?(食物,不提也罷|||)
經由科學證實,人類的鼻子最上端,存在著小小的記憶體,可以分辨超過一萬種味道
所以,我們不是做不到,而是感官尚未開啟,或著沉睡著
味覺,神奇品酒師的故事,也說明我們不是做不到,只要重新啟動便可
觸覺,怎麼樣的滑鼠才能大賣?把它做成愛人的手...

生命,是自己完成的

味,五味,甜酸鹹辣苦
是否可以看作人生的幾個階段?
所謂的「五味雜陳」,也不是文字可以說明的吧
然而,苦味必將來臨,是喜?是憂?

美是unique,美是無可取代

品牌,一致性。把標籤遮住,哪些品牌我們分辨的出? Apple?ACER?
如何開創局面?
比爾蓋茲說:「這個世紀是創意的世紀。」
極簡風格已被Apple開發到極致,想要超越,就要不一樣。
誰說華麗就不可以是美?

美是回來作自己
有自己風格的人,有自信的人,讓別人感覺自在的人,很美。

文化的不同,各有各的美。
林懷民雲門舞集,東方沉穩的美,貼近大地之平行線。
西方芭蕾,垂直高挑,想接近上天,哥德式教堂的感覺。
做自己,認同自己的文化
好死不如賴活著,不也象徵著頑強的生命力嗎?

想把感覺找回來
想把感動找回來
過程,會比結果重要的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xlemon 的頭像
    xlemon

    小河彎彎的故事

    xle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