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清華思沙龍 2008/3/31
當礦坑變成花園--魯爾工業區的綠色革命
紀錄片《城市的遠見--魯爾工業區》,李鎨翰

《城市的遠見--魯爾工業區》是公視拍攝的紀錄片
魯爾工業區位於德國北部,19世紀因礦產(地下煤)豐富,大量勞工遷入
然而,1980年代,世界產業劇變,此區沒落
在德國政府的強大資助下,透過IBA國際建築展國際競圖
於1989年展開更新計畫,十年間完成120個更新案
或許是因為補償的心理因素,關懷弱勢團體(礦工、婦女、老人、兒童)的住宅品質成為轉型的重要策略
另外,太陽能工業、安瑟公園(科學公園)、恩瑟爾河的整治也是轉型的重點
非常難得的,德國政府花了非常大一筆錢,將原本工業區的特色保留下來再改造
例如超大瓦斯爐變成詭異的觀光區、鍋爐和摩天輪構成完美的搭配等
我們都知道:保存古蹟的資金比拆掉再重建還要高出許多
德國政府能夠花這麼多錢去做這些事,當然不可能只是從效益上去評估
老人社區、太陽能屋、科學公園等,離解決大量失業勞工的問題有一大段距離
李鎨翰教授show了一張照片:在IBA的展場前,有個大板子可以讓大家塗鴉
其中一句話寫著:「給我工作,不要給我IBA。」很明顯的表達了人們的心聲
李鎨翰教授說:「產值的效益?政府想的只是讓魯爾工業區的產業不要衰退的非常快,照顧弱勢團體。這不是一種成長的思維,而比較類似贖罪的心態。」我覺得很有道理

IBA,接在1989-1999的魯爾工業區更新計畫之後
是2000-2010年的勞西次工業區改造計畫
雖然勞西次也是以煤礦為主,但不像魯爾是地下媒,礦工不見天日
取而代之的,是露天媒,大約離地表100m深
有句話說:「上帝創造了勞西次,魔鬼卻把煤礦埋在它地下。」
資源,有利有弊

雖然說太陽能工業似乎很夯,但是真正的發電量相較之下並不高(可以說是很低)
另外比較有名的green energy就是生質能(油菜花、向日葵、玉米)啦
講得好聽一點,就是「農村景觀能源化」 XD

李鎨翰教授也分享了一些他在德國的求學經驗
他比較了德國和華人社會的文化差異
德國-崇拜強者 v.s. 華人-同情弱者
德國-自私到極致變成有公德心 v.s, 華人-嘴巴上很有道德實際...
德國-稅40%~60% v.s. 台灣-稅20%就哇哇叫了
我只能說,結合第二點和第三點,必然形成M型社會

最後,本日最中肯:「錢花下去,怎麼樣都會有收據。」
有時懷疑,花這麼多心力或是金錢從事某件事,是有意義的嗎?
或許當下認為意義不大,但誰能保證,事隔多年回過頭來看,那不是件很有意義的事?
同樣的,人生中,總有許多挫折和不如意
或許當下覺得很迷惘、茫茫然,但是有一點很重要:要相信自己
人生沒有繞遠路,每一條路都有它美好的地方
與其埋怨某條路過於艱辛或是輕鬆,倒不如想成有挑戰性或是有活力
總之,Just do it!


ps. 謝謝老白邀我去聽~雖然說放任我看紀錄片睡著 > 想要看影片可以跟我要,還滿好看的 ^ ^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xlemon 的頭像
    xlemon

    小河彎彎的故事

    xle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